第272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272章
若是今日登基為帝的不是武曌而是李旭輪, 面對先帝才被送葬離開洛陽的情況,這些陳設在外的禮樂之器,大多是設而不奏。
可今日又有誰敢妄言非議這些慶賀之聲, 是不該從此地發出的。
大唐的第三位天子已被葬於思陵,種種生前身後之事,都已隨著謚號的敲定被蓋棺定論, 留在這東都洛陽統治者姓武,而不姓李。
當她還是天後的時候, 就已能和天皇平起平坐、執掌朝綱,如今也更不可能會被什麽孝道和夫妻關系所裹挾。
白事既已被洛陽徹底挪開, 那這該奏的禮樂, 就絕不能有任何一點削減。
但這登基典禮上有別於歷代帝王登基的,又何止是禮樂而已!
冬日的天穹,亮起來得要比平日裏更晚一些。
那些起的要比平日上朝還更早一些的官員, 順著燈火開道,抵達了登基大典的場地。
借著周遭的燈火, 不少官員在閑來無事的四處打量中,忽然發覺了個特殊的身影。
李昭德離得近一些, 直接沖到了那人的面前,連忙問道:“你怎麽會在這裏?”
郝處俊身為禮部的重要官員,在聖神皇帝的登基典禮前自然該當繼續查漏補缺,也負責這其中各項流程的把控。
前幾日在前朝幾乎沒見到他的蹤影,自然誰都得覺得, 他是因登基典禮太過重要, 沒有時間分心在其他的事務之上。
但在此刻, 眾人卻發覺,情況和他們想象的有些不一樣。
他不該在此地的。
郝處俊的臉色裏透著一股疲憊之態, 低聲回道:“陛下有令,此次登基大典並不由禮部負責,而是由一個新部門主持。”
“尚儀局中的女官此前協助過陛下主持親蠶禮,協助過迎接大軍凱旋的典禮,現在和珠英學士一並協辦登基大典,改名春官。”
春夏秋冬的春,以禮部相關的事務作為季節之始!
“那你這幾日……”
郝處俊懶得接話。
當年他還在敬懷太子身邊的時候,便和當時的天後發生齟齬,那現在被以這等方式剔除出權力中心,相比於那些已經被清算身死的,居然還能算得上是幸運之人。
陛下以各方來賀之人甚多,鴻臚寺缺少人手為由,將他給調了過去。
這才是為何,他在近期少有出現在朝堂之上。
他朝著天邊看去,只覺上蒼似乎都在為這出典禮賜福,否則為何那些游動的雲影間,已經透出了一抹霞光。
而這場註定要在史冊上占據開天辟地位置的登基典禮,又怎麽可能讓一個曾經指摘過天後禮數的人來一並辦理。
他也有一種特殊的直覺:這出典禮之上,提前告知於群臣的事情太少了,少到極有可能還隱藏著什麽要命的消息。
可他能做什麽!
天皇過世,敬懷太子過世,雍王反叛被殺,和他關系尚可的一個個本能當政的人,都已融入了黃土,他能做的也不過是在此刻充當起一個參與儀式的觀眾而已!
就連拂菻、大食、新羅、南詔、突厥的使臣,都比他的分量重得多。
沒看和他有著相似處境的裴炎,當日還敢在朝堂之上建議盡快迎立李旭輪為太子,現在也只敢沈默著站在一邊了嗎?
更讓他清楚自己處境的,是他看到此刻有一支隊伍正在從他的面前經過。
那是一支手持長槍的宮人戍衛隊伍。
她們今日身著紅衣,在周遭仍舊點著的燈火之中,像是一盞盞稍暗一點的燈燭,卻隨時可以爆發出更為絢爛的火光。
她們既是今日典禮之上的衛隊,又何嘗不是頂在他們這些朝臣背後的利刃,隨時能夠奪走他們的性命。
郝處俊剛想到這裏,就忽然聽見了一句高聲的宣唱:“請百官移駕三壇。”
三壇?什麽三壇?
感到疑惑的,何止是這位被迫出局的禮部官員,還有其他官員。
有一個聲音倒是在他們挪動腳步之前給他們解了惑。
“三壇,自然是天壇、地壇和社稷壇。新君登基,理當告祭天地,以示順應天命。既然此次登基是在洛陽而非長安,這三座祭壇自然該當重新修繕,有什麽問題嗎?只是將這三座修建在了洛陽城中罷了。”
眾人回頭,就見說話之人,正是接過了將作大匠官職的馬長曦,而在她身邊,還有一個對於朝臣來說格外熟悉的面孔。
姜恪快步上前,將這個面露尷尬之色的家夥,從後面抓了出來:“您這是致仕之後重新被啟用了?”
閻立本扯了扯嘴角,又朝著馬長曦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,不知這算不算是還需要保密的內容,只能又往劉仁軌那頭看了一眼,滿是控訴之色。
隨即低聲回道:“沒有官覆原職,參與設計些東西罷了。”
他參與設計的,正是那三座祭壇。
它們被設置在了乾元殿後的空地之上,在這幾月之間以極快的速度完善建成,也即將成為聖神皇帝踏上登基之路,在典禮上途經的第一個地方。
不僅如此,這三座祭壇的位置還有另外的一座建築,也會在正式登基之後應運而生。
哪怕它現在還只是存在於閻立本和其他工匠的設計圖冊之上,但這座明堂的存在,勢必會代表著東都洛陽進入新的階段。
“等等……”人群之中忽然有人意識到了什麽一般,顫聲開口問道,“天壇地壇與社稷壇在此,那太廟呢?”
歷任天子即位之前,在朝會大殿受命之前,都會向著太廟告祭,現在怎麽就忽略過去了這個步驟!
但很快又有另外一個聲音答道:“太廟——不是在長安嗎?”
不錯,李唐的太廟在長安。
那這洛陽大典,自然不可能有敬告太廟的步驟了。
當群臣挪步前往天壇之前的時候,人群中有一陣令人窒息的沈默。
他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,聖神皇帝只是作為一個王朝的過渡,也只是想要過一把權力的癮頭,又或者是為了繼續鏟除懷有異心的李唐宗室,這才選擇了自己去做這個皇帝。
他們更無法說服自己,放在東都即位,只是為了和在長安登基相比退讓一步。
一個沒有和太廟關聯的登基典禮,便不止在皇帝的姓氏上與李唐有別,還在另外的一處要緊之地,撇開了其中的關聯。
那分明就是要在先帝所遺留的朝堂餘燼之上另起爐竈,建立一個嶄新的屬於武曌的時代!
可天下宗親之中,最有能力反對她稱帝的,已經被她相當果斷地放在了太子的位置上,能有資格有名頭也有膽量出兵的,已經被基本殺了個幹凈,唯獨剩下的,只是一些安分守己、並無本事的人。
不錯,他們這些朝臣當然也可以起兵,打著為先帝討還公道的名頭也好,為敬懷太子申訴冤屈也罷,總之也不是不能折騰出這樣的一遭。
可他們若是不想做這新朝的臣子,多的是人想坐在這個位置上。
更何況,在安定這位太子出兵討賊的時候,那些人為何會這般兵敗如山倒,難道已不能說明一些問題了嗎?
天下民心已有了選擇。
他們最終還是只能一個個挪動腳步,在並未中斷的樂聲中,站在了天壇之下。
而相比於這些死氣沈沈的李唐朝臣,無論是那批聖神皇帝門生,還是另外一支走來的隊伍,都在詮釋著何為鼎盛風光。
聖神皇帝的車駕到了!
先行開道的騎兵之中,為首之人正是今日袞服加身的太子殿下。
誰都能看得到,比起此前的獻俘,比起早年間的金甲告捷太廟,她在今日的眉眼飛揚之色遠勝從前。
畢竟,這新的一個元月初一,也正是她二十周歲整的生日。
她的母親坐到那個萬眾矚目的皇位之上,成為天下的領袖,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,簡直是對她來說最好的一個生辰禮物。
當她朝著這三座祭壇望去的時候,她也忍不住想到了當年封禪泰山時候的景象。
阿娘所擔任的亞獻位置,只能在從泰山下來之後,於附屬神山之上告祭後土,可現在不同了。
那三座祭壇所代表的天地社稷,全都歸她所有。
以及在她之後的後來之人。
這登基大典的流程,對於朝臣來說是完全保密的,對已回到洛陽將近一個月時間的武清月來說,卻絕不是。
在這座祭壇前後她來來回回地走了數次,便足以確保,在停下策馬而前的腳步後,是由她先自馬背上下來,再是聖神皇帝走下車輿,太和禮樂的聲音會在此刻轉到放輕的間奏。
聖神皇帝的腳步一步步往前邁出,在越過了她的身位十八步時,由武清月接過一旁的三牲酒水祭禮,而後以相同的步調,跟上前方陛下的腳步。
也恰在聖神皇帝登上天臺的最上一層,她的太子也站在了階梯的起步。
三層階梯,各層九步,是為天壇。
這洛陽的地勢並不高,也不似彼時的泰山之巔能看到山下浮雲流轉。
可誰又能說,聖神皇帝此刻的舉目四望間,不能以一句“一覽眾山小”來形容。
……
顏真定只恨自己沒能將自己的筆桿子打磨得再鋒利一點,要不然,為何會在這個她本應該奮筆疾書的時候,卻覺自己竟是忽然有些詞窮,不知該當如何才能如同她前年上交的那份答卷一般,用更為客觀的筆墨,記錄下這場登基典禮之上的每一步。
她已經在前陣子因為拂菻的使臣到來,聽到了好友參與進外邦戰事之中的戰績。
可惜韋淳還在域外沒能及時折返,要隨同船隊之中的其他人慢慢撤兵而回,那場突然爆發在外頭的海戰,也不是中原的史官能夠親自看到的東西。
但這份戰報讓人熱血沸騰,今日的盛景更是點燃了人心中一些本難以抒發出來的情緒。
她看不到那場海戰,卻能看到新君的登基,也何其有幸,能夠記載下這樣的一幕。
但也不知,在她,在鄭夫人,在女史團隊之中,到底誰能做到對眼前的景象,能夠按捺住自己的溢美之詞。
無論是站在天壇之上,盡顯天子氣度的聖神皇帝,還是此刻一步步走上階梯,作為血脈相連繼承者的太子,都太過出色了,也正在將一個振聾發聵的消息,傳遞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耳朵裏。
它勢必會隨著登基的消息正式公告天下,成為將更多人喚醒的信號。
這個女主天下的時代,要開始了。
……
武曌自武清月的手中接過了第一杯酒,將其傾倒在了地上。
禮樂在方才忽然高亢的奏鳴過後,已平息了下來。
她在此刻的開口,也就能夠清清楚楚地傳遞到天壇之下眾人的耳中。
在這聲音傳遞上,天地社稷三壇和周遭的宮墻都做了些手腳,不過也大概沒人會專門留意到這一點,因為他們已經聽到了聖神皇帝的那句話,在這一刻奪去了他們全部的註意力。
“敬告上蒼,非至公無以主天下,非至德無以臨四海,懇請玄穹降祚,啟我國運。”
武曌挺直著腰背,舉起的酒樽上正被照落了第一道破開雲層的日光。
但哪怕說的是懇請上天賜予福祉,在這位新君的表現中,也完全看不出一點希冀於上天垂憐的意思。
畢竟,她能從太宗皇帝的才人一步步走到今天,所依靠的從來都不是運氣,也不是什麽天神賜予,而是她自己走出的一步又一步。
她需要的只是一句名正言順的祭天,拉開今日這出登基的真正帷幕。
在她的近處,有著對她來說最為重要的臂膀助力,也讓她有這個底氣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,沒有任何一點目光看向近處的朝臣,而是朝著天穹遠望。
正看到這新年的日光變得越來越明亮奪目,照耀在這東都的大地之上。
天亮了。
但今日的天亮,不是被那解除宵禁的晨鼓所喚醒,而是被她這一句改朝換代的誓詞。
【玄穹降祚,啟我國運。】
這個國,不是李唐的國,而是武周的國!
她也隨即朝著第二個祭壇走去,沒有任何一點要停下腳步的意思。
天壇之下的官員仿佛直到看到了這人影的移動,才突然被人喚醒了過來,在彼此相望之間還能看到幾分苦笑。
先前的猜測終於在聖神皇帝的第一句祝告之中變成了現實。
李唐已經覆滅在了當日的宗親逼宮、皇帝殯天之中,剩下的餘灰也因那一出出玩鬧一般的起兵,變成了被冬日冷風肆意吹散的東西。
現在他們唯一的疑惑,只剩下了一點。
這個新的朝代,到底要叫做什麽名字?
這一點,也很快得到了解答。
走上地壇的皇帝陛下舉起了第二杯酒,傾倒在了祭壇之上。
“後土敬告,自今日起,朕當任賢尚德,遠佞去邪,守土安邦,教化黎庶,以周為國號,改元天授。”
幾乎正是在這話出口的時候,各方番邦使臣都跪了下來。
他們之中並非人人都知道皇帝陛下到底說了些什麽,但他們都得到過武周太子的一個提醒,當祭祀到第二個祭壇的時候,請一定拿出一點誠意出來。
比如說,應和這句敬告後土之辭。
金法敏目光中閃過了一縷更為真切的敬畏之色。
在他成為國主之前,他曾經在李唐的長安城中就學數年,清楚地知道這中原上國若要改弦易轍,到底會遭到多大的阻力。
被武清月讓人挾持前來洛陽觀禮的時候,他一面在心中竊喜,因為他的知情識趣,沒有讓火龍出水和神火飛鴉這樣的武器落到新羅的地盤上,一面又不免在想,若是這王朝更替之事引發了中原的動亂,會不會也給他帶來一場莫大的機遇。
但在各方屬國和域外各國的使臣陸續跪倒恭賀,而後便是朝臣一個個應和了皇帝的誓詞之時,他看到了畫面中央那兩雙相似又各有不同的眼睛。
他突然打了一個寒噤。
哪怕沒有多餘的一句話提到,若是相鄰的土地上有人發起反叛會落到一個什麽結果,那人也一定會變成“守土安邦”之中的犧牲品。
而那些朝臣,若是他們不能去做這個“賢德”,也不妨被打為奸佞,被教化而後選才而出的黎庶所代替。
這便是他們腳下的土地從唐變周之後的事實!
在一道道臣服的目光中,聖神皇帝已經走向了第三座祭壇。
相比於天壇和地壇,這座社稷之壇的規模要小上許多。
在這祭壇之上,也無需三牲酒水作為祭禮。
可它的分量卻絲毫也不遜色於前面兩者。
只因在祭壇之上早已擺放了從各處匯總而來的五谷新糧。不知算不算是皇帝陛下的專門優待,在這堆壘成山的谷物中,被放在了最上方的,正是武清月打從十年前就開始種植的遼東新米。
而這座社稷之壇上的祭詞,也顯然和她有關。
宗廟在這登基大典上缺席了,但後繼的信號,卻需要在皇帝登基的同時昭告四方。
“皇太子有廣厚之量,有孝敬之志,可以燾煦天下,綏靖萬邦,當為臣民表率,自即日起改姓為武,入主東宮。”
“此為——皇天後土與社稷萬民共鑒。”
……
改姓為武!
在這下方觀禮的臣子之中,有人險些要直接暈厥在當場,卻被後頭的醫官眼疾手快地攙扶住了,根本沒讓他們有更進一步的表現。
按照武清月所說,那些體格健壯的醫官還借著攙扶他們的動作,讓有些人並不適合在此時發出的腐儒之言,都給安安分分地吞回到肚子裏。
他們再如何不想接受,就連最後的覆辟希望之一,都已經正式頂上了母親的姓氏,而不再作為李唐皇室中人,也只能認下這個事實。
這三壇祭禮,已將所有的事情都給蓋棺定論了。
而那重新響起的鼓樂鳴鐘,和禮官唱和的移駕乾元殿,都在將他們推進這個不可逆轉的洪流之中,讓他們只能走入這王朝新立的下一步流程裏。
那是完成了受命於天宣言的聖神皇帝陛下坐在這紫微宮乾元殿上,接受群臣的頂禮膜拜,以真正確立隨後的君臣之分。
武清月忽然覺得有點遺憾,這疆土太過廣闊,便無法讓所有她希望出席今日盛景的人都抵達此地。
比如身在西域的文成公主和弘化公主。
隨著武周的建立,她們已更可以不必拘泥於李唐公主的身份,在這出覲見拜謁中成為真正的武周臣子,以一個朝臣的身份坐鎮邊疆,為隨後的吐蕃之戰盡一份努力。
不過,很快就會有詔令送到她們面前的。
閻立本在出席此會的時候還得到了另外的一項委任,那就是將今日皇帝登基的畫面給畫下來,以便讓東南西北的疆域最遠處,也能有人能身臨其境地看到這個場面。
至於這麽多張畫會不會讓致仕的老臣累倒?
也不是人人都需要欣賞這等藝術創作的嘛。
可以把版畫印刷提上日程了,還有……
書籍的大批印刷。
武清月身在朝臣的前列,聽著一句句恭賀之詞,思緒卻已經飄飛到了更遠的地方。
皇位已定,國號已定,年號已定,所有的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,有一些原本還不能由天後全力推動的事情,現在終於可以在皇帝的手中做到了!
當然,在此之前還有兩件事要做。
……
天授元年元月初一,聖神皇帝與太子巡駕則天門與天津橋上。
曾經的則天門還非都城之門,洛水之上天津橋也曾破敗不堪。
但現在,城門巍峨,河橋騰越,在已至正午的日光下,正是一片燦金之色。
多年間在此地帶來的種種改變,也終於到了翻天地覆之時!
武曌望著視線之中的洛陽城,語氣慨然。“去吧,去把今日的最後一條消息帶往洛陽的每一個角落。”
在方才的朝堂之上,洛陽已自東都改為神都,作為武周的政治中心。
那麽自此往後的消息,也該當是以洛陽為中心向外擴散。
武清月點了點頭。
太子的車隊很快朝著東都郊外的祭壇而去。
在這能由民眾得見的祭天祀地典禮之後,便是傳於四方的消息。
【女主武周,大赦天下。】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若是今日登基為帝的不是武曌而是李旭輪, 面對先帝才被送葬離開洛陽的情況,這些陳設在外的禮樂之器,大多是設而不奏。
可今日又有誰敢妄言非議這些慶賀之聲, 是不該從此地發出的。
大唐的第三位天子已被葬於思陵,種種生前身後之事,都已隨著謚號的敲定被蓋棺定論, 留在這東都洛陽統治者姓武,而不姓李。
當她還是天後的時候, 就已能和天皇平起平坐、執掌朝綱,如今也更不可能會被什麽孝道和夫妻關系所裹挾。
白事既已被洛陽徹底挪開, 那這該奏的禮樂, 就絕不能有任何一點削減。
但這登基典禮上有別於歷代帝王登基的,又何止是禮樂而已!
冬日的天穹,亮起來得要比平日裏更晚一些。
那些起的要比平日上朝還更早一些的官員, 順著燈火開道,抵達了登基大典的場地。
借著周遭的燈火, 不少官員在閑來無事的四處打量中,忽然發覺了個特殊的身影。
李昭德離得近一些, 直接沖到了那人的面前,連忙問道:“你怎麽會在這裏?”
郝處俊身為禮部的重要官員,在聖神皇帝的登基典禮前自然該當繼續查漏補缺,也負責這其中各項流程的把控。
前幾日在前朝幾乎沒見到他的蹤影,自然誰都得覺得, 他是因登基典禮太過重要, 沒有時間分心在其他的事務之上。
但在此刻, 眾人卻發覺,情況和他們想象的有些不一樣。
他不該在此地的。
郝處俊的臉色裏透著一股疲憊之態, 低聲回道:“陛下有令,此次登基大典並不由禮部負責,而是由一個新部門主持。”
“尚儀局中的女官此前協助過陛下主持親蠶禮,協助過迎接大軍凱旋的典禮,現在和珠英學士一並協辦登基大典,改名春官。”
春夏秋冬的春,以禮部相關的事務作為季節之始!
“那你這幾日……”
郝處俊懶得接話。
當年他還在敬懷太子身邊的時候,便和當時的天後發生齟齬,那現在被以這等方式剔除出權力中心,相比於那些已經被清算身死的,居然還能算得上是幸運之人。
陛下以各方來賀之人甚多,鴻臚寺缺少人手為由,將他給調了過去。
這才是為何,他在近期少有出現在朝堂之上。
他朝著天邊看去,只覺上蒼似乎都在為這出典禮賜福,否則為何那些游動的雲影間,已經透出了一抹霞光。
而這場註定要在史冊上占據開天辟地位置的登基典禮,又怎麽可能讓一個曾經指摘過天後禮數的人來一並辦理。
他也有一種特殊的直覺:這出典禮之上,提前告知於群臣的事情太少了,少到極有可能還隱藏著什麽要命的消息。
可他能做什麽!
天皇過世,敬懷太子過世,雍王反叛被殺,和他關系尚可的一個個本能當政的人,都已融入了黃土,他能做的也不過是在此刻充當起一個參與儀式的觀眾而已!
就連拂菻、大食、新羅、南詔、突厥的使臣,都比他的分量重得多。
沒看和他有著相似處境的裴炎,當日還敢在朝堂之上建議盡快迎立李旭輪為太子,現在也只敢沈默著站在一邊了嗎?
更讓他清楚自己處境的,是他看到此刻有一支隊伍正在從他的面前經過。
那是一支手持長槍的宮人戍衛隊伍。
她們今日身著紅衣,在周遭仍舊點著的燈火之中,像是一盞盞稍暗一點的燈燭,卻隨時可以爆發出更為絢爛的火光。
她們既是今日典禮之上的衛隊,又何嘗不是頂在他們這些朝臣背後的利刃,隨時能夠奪走他們的性命。
郝處俊剛想到這裏,就忽然聽見了一句高聲的宣唱:“請百官移駕三壇。”
三壇?什麽三壇?
感到疑惑的,何止是這位被迫出局的禮部官員,還有其他官員。
有一個聲音倒是在他們挪動腳步之前給他們解了惑。
“三壇,自然是天壇、地壇和社稷壇。新君登基,理當告祭天地,以示順應天命。既然此次登基是在洛陽而非長安,這三座祭壇自然該當重新修繕,有什麽問題嗎?只是將這三座修建在了洛陽城中罷了。”
眾人回頭,就見說話之人,正是接過了將作大匠官職的馬長曦,而在她身邊,還有一個對於朝臣來說格外熟悉的面孔。
姜恪快步上前,將這個面露尷尬之色的家夥,從後面抓了出來:“您這是致仕之後重新被啟用了?”
閻立本扯了扯嘴角,又朝著馬長曦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,不知這算不算是還需要保密的內容,只能又往劉仁軌那頭看了一眼,滿是控訴之色。
隨即低聲回道:“沒有官覆原職,參與設計些東西罷了。”
他參與設計的,正是那三座祭壇。
它們被設置在了乾元殿後的空地之上,在這幾月之間以極快的速度完善建成,也即將成為聖神皇帝踏上登基之路,在典禮上途經的第一個地方。
不僅如此,這三座祭壇的位置還有另外的一座建築,也會在正式登基之後應運而生。
哪怕它現在還只是存在於閻立本和其他工匠的設計圖冊之上,但這座明堂的存在,勢必會代表著東都洛陽進入新的階段。
“等等……”人群之中忽然有人意識到了什麽一般,顫聲開口問道,“天壇地壇與社稷壇在此,那太廟呢?”
歷任天子即位之前,在朝會大殿受命之前,都會向著太廟告祭,現在怎麽就忽略過去了這個步驟!
但很快又有另外一個聲音答道:“太廟——不是在長安嗎?”
不錯,李唐的太廟在長安。
那這洛陽大典,自然不可能有敬告太廟的步驟了。
當群臣挪步前往天壇之前的時候,人群中有一陣令人窒息的沈默。
他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,聖神皇帝只是作為一個王朝的過渡,也只是想要過一把權力的癮頭,又或者是為了繼續鏟除懷有異心的李唐宗室,這才選擇了自己去做這個皇帝。
他們更無法說服自己,放在東都即位,只是為了和在長安登基相比退讓一步。
一個沒有和太廟關聯的登基典禮,便不止在皇帝的姓氏上與李唐有別,還在另外的一處要緊之地,撇開了其中的關聯。
那分明就是要在先帝所遺留的朝堂餘燼之上另起爐竈,建立一個嶄新的屬於武曌的時代!
可天下宗親之中,最有能力反對她稱帝的,已經被她相當果斷地放在了太子的位置上,能有資格有名頭也有膽量出兵的,已經被基本殺了個幹凈,唯獨剩下的,只是一些安分守己、並無本事的人。
不錯,他們這些朝臣當然也可以起兵,打著為先帝討還公道的名頭也好,為敬懷太子申訴冤屈也罷,總之也不是不能折騰出這樣的一遭。
可他們若是不想做這新朝的臣子,多的是人想坐在這個位置上。
更何況,在安定這位太子出兵討賊的時候,那些人為何會這般兵敗如山倒,難道已不能說明一些問題了嗎?
天下民心已有了選擇。
他們最終還是只能一個個挪動腳步,在並未中斷的樂聲中,站在了天壇之下。
而相比於這些死氣沈沈的李唐朝臣,無論是那批聖神皇帝門生,還是另外一支走來的隊伍,都在詮釋著何為鼎盛風光。
聖神皇帝的車駕到了!
先行開道的騎兵之中,為首之人正是今日袞服加身的太子殿下。
誰都能看得到,比起此前的獻俘,比起早年間的金甲告捷太廟,她在今日的眉眼飛揚之色遠勝從前。
畢竟,這新的一個元月初一,也正是她二十周歲整的生日。
她的母親坐到那個萬眾矚目的皇位之上,成為天下的領袖,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,簡直是對她來說最好的一個生辰禮物。
當她朝著這三座祭壇望去的時候,她也忍不住想到了當年封禪泰山時候的景象。
阿娘所擔任的亞獻位置,只能在從泰山下來之後,於附屬神山之上告祭後土,可現在不同了。
那三座祭壇所代表的天地社稷,全都歸她所有。
以及在她之後的後來之人。
這登基大典的流程,對於朝臣來說是完全保密的,對已回到洛陽將近一個月時間的武清月來說,卻絕不是。
在這座祭壇前後她來來回回地走了數次,便足以確保,在停下策馬而前的腳步後,是由她先自馬背上下來,再是聖神皇帝走下車輿,太和禮樂的聲音會在此刻轉到放輕的間奏。
聖神皇帝的腳步一步步往前邁出,在越過了她的身位十八步時,由武清月接過一旁的三牲酒水祭禮,而後以相同的步調,跟上前方陛下的腳步。
也恰在聖神皇帝登上天臺的最上一層,她的太子也站在了階梯的起步。
三層階梯,各層九步,是為天壇。
這洛陽的地勢並不高,也不似彼時的泰山之巔能看到山下浮雲流轉。
可誰又能說,聖神皇帝此刻的舉目四望間,不能以一句“一覽眾山小”來形容。
……
顏真定只恨自己沒能將自己的筆桿子打磨得再鋒利一點,要不然,為何會在這個她本應該奮筆疾書的時候,卻覺自己竟是忽然有些詞窮,不知該當如何才能如同她前年上交的那份答卷一般,用更為客觀的筆墨,記錄下這場登基典禮之上的每一步。
她已經在前陣子因為拂菻的使臣到來,聽到了好友參與進外邦戰事之中的戰績。
可惜韋淳還在域外沒能及時折返,要隨同船隊之中的其他人慢慢撤兵而回,那場突然爆發在外頭的海戰,也不是中原的史官能夠親自看到的東西。
但這份戰報讓人熱血沸騰,今日的盛景更是點燃了人心中一些本難以抒發出來的情緒。
她看不到那場海戰,卻能看到新君的登基,也何其有幸,能夠記載下這樣的一幕。
但也不知,在她,在鄭夫人,在女史團隊之中,到底誰能做到對眼前的景象,能夠按捺住自己的溢美之詞。
無論是站在天壇之上,盡顯天子氣度的聖神皇帝,還是此刻一步步走上階梯,作為血脈相連繼承者的太子,都太過出色了,也正在將一個振聾發聵的消息,傳遞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耳朵裏。
它勢必會隨著登基的消息正式公告天下,成為將更多人喚醒的信號。
這個女主天下的時代,要開始了。
……
武曌自武清月的手中接過了第一杯酒,將其傾倒在了地上。
禮樂在方才忽然高亢的奏鳴過後,已平息了下來。
她在此刻的開口,也就能夠清清楚楚地傳遞到天壇之下眾人的耳中。
在這聲音傳遞上,天地社稷三壇和周遭的宮墻都做了些手腳,不過也大概沒人會專門留意到這一點,因為他們已經聽到了聖神皇帝的那句話,在這一刻奪去了他們全部的註意力。
“敬告上蒼,非至公無以主天下,非至德無以臨四海,懇請玄穹降祚,啟我國運。”
武曌挺直著腰背,舉起的酒樽上正被照落了第一道破開雲層的日光。
但哪怕說的是懇請上天賜予福祉,在這位新君的表現中,也完全看不出一點希冀於上天垂憐的意思。
畢竟,她能從太宗皇帝的才人一步步走到今天,所依靠的從來都不是運氣,也不是什麽天神賜予,而是她自己走出的一步又一步。
她需要的只是一句名正言順的祭天,拉開今日這出登基的真正帷幕。
在她的近處,有著對她來說最為重要的臂膀助力,也讓她有這個底氣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,沒有任何一點目光看向近處的朝臣,而是朝著天穹遠望。
正看到這新年的日光變得越來越明亮奪目,照耀在這東都的大地之上。
天亮了。
但今日的天亮,不是被那解除宵禁的晨鼓所喚醒,而是被她這一句改朝換代的誓詞。
【玄穹降祚,啟我國運。】
這個國,不是李唐的國,而是武周的國!
她也隨即朝著第二個祭壇走去,沒有任何一點要停下腳步的意思。
天壇之下的官員仿佛直到看到了這人影的移動,才突然被人喚醒了過來,在彼此相望之間還能看到幾分苦笑。
先前的猜測終於在聖神皇帝的第一句祝告之中變成了現實。
李唐已經覆滅在了當日的宗親逼宮、皇帝殯天之中,剩下的餘灰也因那一出出玩鬧一般的起兵,變成了被冬日冷風肆意吹散的東西。
現在他們唯一的疑惑,只剩下了一點。
這個新的朝代,到底要叫做什麽名字?
這一點,也很快得到了解答。
走上地壇的皇帝陛下舉起了第二杯酒,傾倒在了祭壇之上。
“後土敬告,自今日起,朕當任賢尚德,遠佞去邪,守土安邦,教化黎庶,以周為國號,改元天授。”
幾乎正是在這話出口的時候,各方番邦使臣都跪了下來。
他們之中並非人人都知道皇帝陛下到底說了些什麽,但他們都得到過武周太子的一個提醒,當祭祀到第二個祭壇的時候,請一定拿出一點誠意出來。
比如說,應和這句敬告後土之辭。
金法敏目光中閃過了一縷更為真切的敬畏之色。
在他成為國主之前,他曾經在李唐的長安城中就學數年,清楚地知道這中原上國若要改弦易轍,到底會遭到多大的阻力。
被武清月讓人挾持前來洛陽觀禮的時候,他一面在心中竊喜,因為他的知情識趣,沒有讓火龍出水和神火飛鴉這樣的武器落到新羅的地盤上,一面又不免在想,若是這王朝更替之事引發了中原的動亂,會不會也給他帶來一場莫大的機遇。
但在各方屬國和域外各國的使臣陸續跪倒恭賀,而後便是朝臣一個個應和了皇帝的誓詞之時,他看到了畫面中央那兩雙相似又各有不同的眼睛。
他突然打了一個寒噤。
哪怕沒有多餘的一句話提到,若是相鄰的土地上有人發起反叛會落到一個什麽結果,那人也一定會變成“守土安邦”之中的犧牲品。
而那些朝臣,若是他們不能去做這個“賢德”,也不妨被打為奸佞,被教化而後選才而出的黎庶所代替。
這便是他們腳下的土地從唐變周之後的事實!
在一道道臣服的目光中,聖神皇帝已經走向了第三座祭壇。
相比於天壇和地壇,這座社稷之壇的規模要小上許多。
在這祭壇之上,也無需三牲酒水作為祭禮。
可它的分量卻絲毫也不遜色於前面兩者。
只因在祭壇之上早已擺放了從各處匯總而來的五谷新糧。不知算不算是皇帝陛下的專門優待,在這堆壘成山的谷物中,被放在了最上方的,正是武清月打從十年前就開始種植的遼東新米。
而這座社稷之壇上的祭詞,也顯然和她有關。
宗廟在這登基大典上缺席了,但後繼的信號,卻需要在皇帝登基的同時昭告四方。
“皇太子有廣厚之量,有孝敬之志,可以燾煦天下,綏靖萬邦,當為臣民表率,自即日起改姓為武,入主東宮。”
“此為——皇天後土與社稷萬民共鑒。”
……
改姓為武!
在這下方觀禮的臣子之中,有人險些要直接暈厥在當場,卻被後頭的醫官眼疾手快地攙扶住了,根本沒讓他們有更進一步的表現。
按照武清月所說,那些體格健壯的醫官還借著攙扶他們的動作,讓有些人並不適合在此時發出的腐儒之言,都給安安分分地吞回到肚子裏。
他們再如何不想接受,就連最後的覆辟希望之一,都已經正式頂上了母親的姓氏,而不再作為李唐皇室中人,也只能認下這個事實。
這三壇祭禮,已將所有的事情都給蓋棺定論了。
而那重新響起的鼓樂鳴鐘,和禮官唱和的移駕乾元殿,都在將他們推進這個不可逆轉的洪流之中,讓他們只能走入這王朝新立的下一步流程裏。
那是完成了受命於天宣言的聖神皇帝陛下坐在這紫微宮乾元殿上,接受群臣的頂禮膜拜,以真正確立隨後的君臣之分。
武清月忽然覺得有點遺憾,這疆土太過廣闊,便無法讓所有她希望出席今日盛景的人都抵達此地。
比如身在西域的文成公主和弘化公主。
隨著武周的建立,她們已更可以不必拘泥於李唐公主的身份,在這出覲見拜謁中成為真正的武周臣子,以一個朝臣的身份坐鎮邊疆,為隨後的吐蕃之戰盡一份努力。
不過,很快就會有詔令送到她們面前的。
閻立本在出席此會的時候還得到了另外的一項委任,那就是將今日皇帝登基的畫面給畫下來,以便讓東南西北的疆域最遠處,也能有人能身臨其境地看到這個場面。
至於這麽多張畫會不會讓致仕的老臣累倒?
也不是人人都需要欣賞這等藝術創作的嘛。
可以把版畫印刷提上日程了,還有……
書籍的大批印刷。
武清月身在朝臣的前列,聽著一句句恭賀之詞,思緒卻已經飄飛到了更遠的地方。
皇位已定,國號已定,年號已定,所有的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,有一些原本還不能由天後全力推動的事情,現在終於可以在皇帝的手中做到了!
當然,在此之前還有兩件事要做。
……
天授元年元月初一,聖神皇帝與太子巡駕則天門與天津橋上。
曾經的則天門還非都城之門,洛水之上天津橋也曾破敗不堪。
但現在,城門巍峨,河橋騰越,在已至正午的日光下,正是一片燦金之色。
多年間在此地帶來的種種改變,也終於到了翻天地覆之時!
武曌望著視線之中的洛陽城,語氣慨然。“去吧,去把今日的最後一條消息帶往洛陽的每一個角落。”
在方才的朝堂之上,洛陽已自東都改為神都,作為武周的政治中心。
那麽自此往後的消息,也該當是以洛陽為中心向外擴散。
武清月點了點頭。
太子的車隊很快朝著東都郊外的祭壇而去。
在這能由民眾得見的祭天祀地典禮之後,便是傳於四方的消息。
【女主武周,大赦天下。】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